古韵飘香 400年老戏楼梅开二度
5月28日,在我市现存最大的室外戏楼——有着400年历史的堡子里关帝庙戏楼上,一阵阵锣鼓声荡气回肠,久违的唱腔再次回响。置身数百年的古老建筑群里,欣赏着上百年的古老剧目,一份古老浑厚的张垣文化也在潜移默化间得到传承。
实习记者 吴建巍
堡子里听戏
5月28日上午,位于桥西区堡子里玉皇阁至文昌阁中轴线东侧的关帝庙戏楼正在进行晋剧演出。 8点45分,观众就陆陆续续从四面八方赶来。书院巷小学的院子里,墙根起、台阶上,站着的、蹲着的、自己带着小板凳的,男的、女的,孩子、老人,戴帽子遮着头的、眯着眼睛伸长脖子站在台下的、阴凉里躲太阳抽着烟的……观众们对即将开始的演出饶有兴趣。
9点整,锣鼓响起,演员准时开唱。当天上午安排的是晋剧。晋剧即山西梆子、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主要剧种,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内蒙大部分地区,远及河北、陕西、甘肃一带。它和“蒲州梆子”(蒲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为山西四大梆子。晋剧渊源于蒲州梆子,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开始盛行。当时演员大多为蒲州人,说白用蒲白。以后晋剧又吸收了山西中部地区的秧歌等民间艺术,乐器上改蒲剧笛子而换上胡琴,音阶比蒲剧低一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由于晋剧的演出服装比较复杂,当天的演员都是便装演出。这丝毫没有影响观众的热情。
七八位老大爷坐在东边台阶上抽着烟,时而闭上眼睛随着锣鼓点晃着脑袋迎合和节拍,时而小声哼唱两句熟悉的旋律。每段结束,他们丝毫不会吝啬自己的掌声,一并送给演员的还有声如洪钟的较好。“好—!”这一声喊的中气十足,一听就知道是他们老戏骨,自己也有两下子。
高高的舞台下面围着一大群观众,他们个个聚精会神、听的有滋有味。
院子里,几个小孩来回跑着。他们是和爷爷奶奶一起来听戏的。自己听不懂,就在院子里追打嬉戏。一个50多岁的老人时不时回头寻找带来的孩子,边递上水壶边小声说,“慢点跑,快过来喝点水!”眼里满是慈爱。
无论是年长年幼,来听戏的人多是看重这里的环境和原汁原味。周末大舞台就是借堡子里景区的古朴环境,关帝庙戏楼的历史风韵,让身临其境的人感受最原汁原味的传统曲艺的魅力。
一位观看了演出的观众开心地说:“在哪里听都是听,在哪里唱都是唱,可像这样在景区里听传统戏感觉就是不一样。周末在古色古香的戏楼听听亲切的乡音乡韵,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修复老戏楼
迈进堡子里,就仿佛误入时光隧道回到明清:前一眼还是现代化的城市,高楼林立、商贸云集。转身已步入另一时空,青砖灰瓦、亭台楼阁,连耳边喧闹的流行歌曲也换成了咿咿呀呀的传统曲艺。 如果不是往来的人群依旧是现代打扮,此情此景,身临其境的人定会觉得自己穿越了。
从西河沿到展览馆,纵穿武城街的商业步行街进堡子里,首先看到的就是小北门。穿过小北门,就来到了堡子里的中轴。周末大舞台的场地在关帝庙戏台,堡子里中轴线东侧。堡子里是张家口堡的俗称,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而张家口堡是张家口的根,老张家口就是从这里发源的。堡子里始建于1429年,修筑过程一直持续到1581年,前后经历达152年之久。现在张家口堡占地约23公顷,东西长590米,南北长330米。现有20条街巷478个院落保持原有格局。 继续向前,穿过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筑街道,一眼就能看到文昌阁。文昌阁地处张家口堡堡城中心,与玉皇阁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顺治三年曾重修。建筑共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墩台为砖石结构的十字券拱通道,贯通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与老街道相依。被老百姓俗称“四门洞”。墩台的圆拱中央镶嵌着道教文化的八卦图石板,并刻有中国古代的天干地支,石板四周又有暗寓着佛教文化的倒莲花宝座。其基座建筑形制有着西方古拜占庭帆拱的典型特征,而墩台上半部分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据有关专家学者到实地考察,认为文昌阁是佛、道教文化以及中、西建筑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可以说,文昌阁是张家口堡多元文化融合的结节点。
在文昌阁的东北侧,现在的书院巷小学门口,就是关帝庙戏楼,又称张家口堡戏楼。位于玉皇阁至文昌阁的中轴线东侧,文昌阁东北角,与关帝庙大殿遥遥相对。
据桥西文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关帝庙戏楼是我市现存最大的室外戏楼。
经历约400年的历史,戏楼饱经风雨侵蚀和人为损坏。因年久失修雨淋,造成屋顶瓦破损漏雨,檐部和翼角的椽,望,飞,连檐大部糟朽,檐部筒,板,勾,滴脱落,特别是造成东北角角梁糟朽,断裂,翼角下沉,檐部坍塌. 随意改造垒砌墙体,将戏楼娈成居民和办公用房.擅自拆除台天花板棚和后檐门窗.前后金檩的嵌枋被盗,全部闸板,木踏板缺失。总的来说,虽然戏台顶部屋面残存不堪,但梁架整体结构保存基本完整,前台两根檐角柱龟型柱础石和柱上端泥雕兽面保存基本完好。 目前,经过整修,戏楼现在又重现了昔日的容颜。
文化传承纽带
“我们的景区是明清古建筑。如果游客进入景区,无论看到,摸到的都是古老的东西,耳边想起的却是流行音乐,那么景区的文化味道就不够浓。我们想通过在老戏楼推出一系列传统文化活动,借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转变为群众性文化。希望通过这样的文化活动提高景区的文化底蕴”桥西区文体局局长朱军说。
有着400年历史的古老戏楼无疑是传承传统文化最好的纽带,于是,老戏楼便成为周末大舞台的演出舞台。朱军介绍说,“周末大舞台”是系列文化活动的第一步。活动旨在启动群众性文化,恢复传统文化的市民心中的地位,借此聚景区人气。之后,他们会排演一场高水平的演出节目与游客互动。并带动整个戏迷文化产业发展。要聚人气,就要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周末大舞台主要的受众是全市的戏迷朋友,因此演出以地方传统曲艺为主。
周末大舞台今年安排的时间为4月30日至九月底,每逢周六安排有上下午两场演出。演出的内容以二人台、晋剧等为主,也有文艺积极分子、老百姓自编自演的节目,内容包括赞美张家口、传播文明新风丰富内容。表演的队伍也多是社区居民或文艺宣传队。通过长期演出锻炼出来的演员队伍更符合景区的整体风格。
朱军说,现在虽然听众多半是中老年人,但他们也会带着孩子来看演出。这样潜移默化,慢慢影响孩子。如果孩子们有了兴趣。可以和演出的演员协商学艺。如果有兴趣的孩子比较多,更可以统一开办兴趣班,在古香古色的环境里学戏。喜欢戏剧的人多了,周边行业比如行头之类的商业也会被带动起来,使整个行业得到发展。按照这个设想一步步做下去,一定可以取得良好的成效。
|